说完想想有点不甘心:“为什么我的礼物扔厨房,你的就挂客厅?”
明诚也想了想,告诉他:“因为家里我说了算。”
TBC
第四十一章盐的故事(二)
几句话的故事。
1969年的圣诞假来临之前,明楼第一次使用了员工伴侣共同旅行的福利,请部门秘书为他和明诚代订纽约往返巴黎的机票。
他知道自己的申请不会被批准,但他还是这么做了。
*
他的部门秘书,一个英国人,在接到明楼的申请后,颇有点惊讶地说:“楼博士,我一直以为那是您的室友。”
明楼微微一笑:"你们英国人对室友的定义很不一样。现在请你告诉我,我应该是按大陆的定义,还是岛国的?“
*
从没见过楼主任开玩笑秘书忽然发现自己拿捏不准,这到底是一个玩笑,还是一个英国式的玩笑。
FIN
UN为他们部分管理级别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提供一年一次的免费机票,算是员工福利的一部分(其他福利还包括免个人所得税!),但承认同性伴侣也是”家属“,是本任秘书长治下才通过的。
送给特别喜欢看出柜戏码的@七山墙
1969年在GLBT运动史上,是一个特殊年份。
而在我的时间线上,在中法建交之后,他们于五月风暴之前离开巴黎,来到纽约。
好了我继续去战纸
第四十二章盐的故事(三)
维夏第一次的美国之旅,和他想象中的大不一样。准确地说,是美国与他想象中大不一样。
人们经常说,你对一个城市第一眼的印象,很可能是对她永远的印象——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地方,你与她只有一面的缘分。
他对纽约第一眼的印象就是巨大的建筑,汹涌的人,还有无穷无尽的黄色出租车。当然,最后一项是当时的他不敢问津的,在向团长请假之后,他捏着父亲给他的地址,从下榻的酒店出发,准备搭地铁,去见人。
临出门前,同行的领导之一与他在走廊撞上,见他西装革履而神情拘束,便问他,小明啊,你这是要去见什么人?
他老老实实地回答,去见我父亲的一位故交。据说是和他在欧洲时就认识的。
——单独行动可破坏纪律啊。你年纪虽然不大,但也是老外事了。应该知道随团出访的规矩。
——知道。但出国前已经向陈部长请示过了。陈部长特批了我一个下午,刚才也向团长请过假了。
因为都是真话,他说得很坦然。但坦然之余,其实也有点疑惑:他并不认识即将见到的人,甚至也不知道见他是为什么。唯一知道的是,在自己确定将以英语和法语翻译身份随行之后,父亲去了一趟外交部,回来之后告诉他,等到了纽约,他希望维夏去见一个人。为此他已经向陈部长打了报告,为维夏请了假。
这当然是不合规矩的。但父亲既然这么说,维夏还是答应了。等答应完,他留意父亲的神色有些异常,似乎有点儿伤心,又有点儿欣慰,明明是看着他,却好像在看着别人。
他就问父亲,爸,我要见的这个人是谁啊。
父亲轻轻笑了一下,是我们家的故人。你见到了,记得要喊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