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南京条约_中华世纪谈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419,南京条约(1 / 2)

,1841年——1842年?清军惨战于英国,清廷签《南京条约》。自此中国的国门被强行打开。

英国国会派璞鼎查为英国全权公使接替义律跟清朝谈判。璞鼎查通过广州官府向清朝提出重新谈判的要求,告诉清廷如果拒绝谈判英国舰队将再次北上去找道光“喝茶”。

奕山哪敢把这话通报道光。

璞鼎查见清朝对英国谈判的要求没有任何回应,二话不说带着英国舰队再次北上。

英军主力离开广州。被蒙在鼓里的道光竟然以为英军撤兵回国,下令“酌情裁撤各省调防官兵”。谁成想很快就接到厦门受到攻击的战报。

英军攻陷厦门后留兵鼓浪屿,然后又杀向定海。

清朝在定海第一次失陷后派出三位总兵联手反攻定海。英军为了增援广州之战主动撤出定海。清军收复定海,重新布防。定海的炮台都被摧毁。清军抢修炮台,准备架炮。炮台还没修好,英军便卷土重来。

英军再次向定海发动进攻。清军没炮,只好用抬枪反击。抬枪是带支架的大号火枪。但这点火力根本抵挡不住英军炮火攻击。定海坚持六天后再次沦陷。清军战死一千多人。三位总兵全部战死沙场。

英军继续深入进攻镇海。清军总兵战死。福建提督弃城而逃。两江总督裕谦在城陷之时绝望自杀。

裕谦是朝廷重臣、道光任命的钦差大臣,是鸦片战争中死的最高级别的官。

英军再攻宁波。宁波知府(市长)竟然望风而逃。英国唾手而得宁波。

英国人停留在宁波做短暂休整。士兵们躺在城墙上晒太阳。军官们讨论下一步作战方案。他们决定沿长江进入中国内地,这样可以制造最大的影响,对道光朝廷施加压力。

朝廷已经被震动了。道光终于明白了洋人膝盖不会打弯的说法是胡说八道。这帮孙子不但健步如飞还能爬山攀墙,海战陆战两栖的。

这时有人请求重新启用林则徐去对付英国人。道光断然拒绝。林则徐跟洋人交手,打了败仗还跑我这来报捷,说洋人只敢在海上耀武扬威,到了陆上就无所作为,拿个棍就能扑拉倒。现在人家上岸了,你去扑拉呀?

道光将广州战败归咎于林则徐、琦善、奕山,将林则徐流放伊犁,琦善抄家,奕山下狱。

道光任命侄子奕经为扬威将军,让他率军反攻浙东。

奕经率领数万军队来到浙东。他不急于召集军事会议讨论怎么打,而是先去关帝庙求签,请教关老爷。他抽了一个虎签,于是决定以“五虎灭羊(洋)”之计对付英军。

他兵分三路进攻宁波、定海和镇海,要求部队在虎年虎月虎日虎时(1842年1月8日佛晓时分)在属虎的将领率领下准时发起进攻。

进攻宁波的这一路清军刚冲进宁波城就遭到英军排枪排炮的射击。手拿火绳枪或长矛的清兵被逼进狭窄的街道,然后被英军枪炮射杀。一排一排的清兵倒在血泊之中。单边倒的战斗简直就是一场屠杀。英兵后来回忆说,血腥场面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恶心。

进攻镇海的清军“以长矛及双手带名刀接战,无一人携带鸟枪者”。英军“按队而出,枪炮齐发”。清军“势遂不支”,溃败而走。

进攻定海一路清军因为风潮不顺没能在规定时间到达定海,只得推迟进攻。英军已有准备。清军强攻,几乎全军覆没。

看过《火烧圆明园》电影的人一定记得那个镜头:密密麻麻的清兵挥刀催马往前冲。突然枪声大作,清军人仰马翻。硝烟散尽,但见横尸遍野。只有一个旗手撑住旗杆倔强地屹立不倒,手持黄龙旗怒视英军。英军指挥官下令放炮。灰飞烟灭之后,一切都归于沉寂。

清军还停留在冷兵器年代。他们的火器配备相当少,并且性能还赶不上明代。清军的火炮火枪,射程比人家差一半,装弹速度比人家差一半,精准度比人家差一半,杀伤力比人家差一半。一半一半又一半,这仗还怎么打?

侵华英军装备的是带滑膛线的燧发火枪。这种火枪将火绳点火击发改成火石点火击发,几乎可以全天候使用。火药配方大大改进,能为弹丸提供更大的初速度。火枪有效射程增大。枪管内刻有滑膛线,使弹丸出膛时象陀螺一样旋转,保证弹丸在飞行过程中不会翻跟头。滑膛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用带尖头的弹丸,使火枪的杀伤力更大。另外,纸包弹的使用使装弹速度更快。虽然金属壳子弹还没有发明出来,但纸包弹已经具有子弹的雏形。

总之,火药枪在欧洲经过200年发展后,和当年明军使用的火绳枪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清军当年使用弓箭长矛打败了半火器化的明军,因此对火器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弓箭才是最棒的。他们苦练骑马射箭,轻视火器训练和改进。这种想法固执了200年。200年来火器在中国没有任何发展,甚至不进反退。

清朝刻意保留的“传统”终于受到了惩罚。

因循守旧、死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拒绝任何更新和发展,终于造成清朝全方位地落后欧洲。

消息传到京城,满朝惊愕。道光本来寄希望于陆战击退英军。我们海战不行跟你打陆战。没想到一向引以为傲的陆军也一败涂地。道光真的傻眼了。

道光通知前线的奕经“相机办理,不必强攻”,意思是别打了,争取跟英国人和谈。奕经求之不得,不再备战而是等着朝廷跟英军议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