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向英国人频摇橄榄枝。但英国公使璞鼎查置之不理。先前我想谈,你不理我;现在你想谈,我还不理你呢。璞鼎查决定继续战争,扩大战争,争取把清朝打疼、打服,再进行谈判。
璞鼎查从本土和印度向中国增兵。侵华英军由几千人增加到一万人。
1942年5月,侵华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进攻上海、镇江、南京等城市。
英军从长江口往里打,首先进攻吴淞炮台。新任两江总督牛鉴派出三百兵勇身披虎皮头戴面具迎战英军。英军一排枪炮就给打跑了。牛鉴一看“神兵”不好使,慌了手脚,急忙扒下官衣官帽,混在败兵里溜之大吉。“所督诸军皆尾而溃走”。
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炮台督兵死战,但因腹背受敌,孤立无援,最终壮烈牺牲。
英军攻陷吴淞杀入内地。沿途抵抗都被英军击溃。英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上海。
英军继而进攻镇江。
镇江的八旗军誓死抵抗。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固若金汤的城池在火器时代不堪一击。英军大炮几炮就轰破城门。英军蜂拥而入。八旗兵和英兵在城里展开激烈的巷战和肉搏战,不计伤亡往上冲,以极大的伤亡代价造成英军死伤160人——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军最大的伤亡。
清军副都统(八旗军副统帅)海龄战至最后一刻,不想被俘受辱,自焚而死。
英军占领镇江后肆意烧杀抢掠,“纵黑鬼(黑人)jy妇女,道路死伤枕籍”。战后的镇江“无家不破”,“无日不火”,昔日繁华的城市变成一片瓦砾。
英国士兵后来回忆:“即使是心肠最硬、资格最老,以杀人越货为生的人,看到这种悲惨景象也不能无动于衷”。
英军占领了镇江,切断了清朝的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
英军并不罢休,继续向南京逼近。
被视为清军精锐的八旗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清军见状斗志大挫,不敢再战。被道光派去督战的钦差大臣耆英急报朝廷:“舍羈縻之外无他策”。除了议和没有其他选择。打是肯定没戏。
道光只得让耆英代表朝廷去跟英军讲和,同意割让香港,增开通商口岸。也就是说清廷决定接受《穿鼻条约》。
但是璞鼎查对清廷的让步嗤之以鼻。那个《穿鼻条约》早已经作废了。我来这是要跟你们签订新的条约,需要你们做出更大的让步。璞鼎查指挥英军继续往南京打,逼迫清廷彻底屈服。
英军如入无人之境直抵南京城下。英军架设大炮准备攻城。
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现在是惊慌失措,傲气全无。道光派耆英迅速赶往南京去找英国人谈判。只要英国人同意议和,什么条件都能答应。
耆英亲自登上英舰求和,跟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包括军费,增开贸易口岸,允许英国人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对外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古代中国签过不少不平等条约,也就是战败投降的和约,比如对辽、对金、对蒙、对清。但是近代,作为投降和约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头一个。
香港自此被正式割让给英国。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那时的香港只是现在的香港岛,不包括九龙和新界。九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割让给英国的。英国后来又租借了新界。新界的租期99年,到1997年为止。
dxp跟英国谈判要收回香港,不管是割让的还是租借,全部要收回,不能和平收回,就武力收回。英国没法子了只得交出香港。
赔款一项一共赔了2100万两白银,其中赔偿鸦片损失600万两,商行拖欠货款300万两,军费1200万两。
清朝一年挣不了几千万两银子。两千多万的赔款给清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当然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倒霉的还是中国老百姓。
英国攻占的城市变成增开的贸易口岸。英国人可以在这些城市里居住、经商,由英国政府设置的领事馆管理,不受中国政府管理。这些人不受中国法律约束,成了特权一族。他们在中国犯了什么事,中国政府没有权力抓他、审他、判他。
单纯从条约内容上看,英国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及扩大贸易,没有说你打败了就得向我称臣纳贡,只是要求平等相待,不要再称我们为番邦夷人,不要再强迫我们向皇帝磕头,你该收税还收税,只不过要明码标价公平合理。
但是英国人以武力为后盾要来的平等对清朝来说就是不平等。因为清朝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有权决定交往对象和经商对象。我愿意跟你做买卖就做,不愿意就不做。你武力强迫我必须跟你做买卖就属于强买强卖。你乐意来我这就得守我的规矩,要么就别来。你非得来我这,还得按你的规矩办,这不就是耍流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