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慈禧垂帘_中华世纪谈 - 火灭小说吧
首页

搜索 繁体

428,慈禧垂帘(1 / 2)

1873年——1875年?同治崩,光绪立。两宫太后再度垂帘听政。

1873年,两宫太后宣布归政。

小皇帝同治此时已经18岁。想当年福临12岁亲政,康熙14岁亲政,同治18岁才得以亲政。

这倒不是慈禧贪恋权柄,而是这个孩子不争气。小皇帝同治打小不好学习,都十四了还念不成个整句。这要让他亲政连奏章都念不下来,更别提批示了。

慈禧非常着急,责怪老师没有尽力。老师有苦难言,这孩子脑子笨又不爱学习,我们有什么辙?给他讲书,他只是在敷衍,脑子根本不在这。让他作文,“坐四刻而不成一字”,一个钟头一个字都没写出来。这要是自己孩子,早用戒尺打手心了。可那是皇上,说话都得柔声下气。

一直拖到同治17岁,再不让他亲政各方面都交代不过去了。慈禧先是给他张罗大婚,给他娶了一后一妃,第二年宣布撤帘归政。让同治亲政的同时安排老师照常给他上课,边工作边学习。

同治上台第一件事就算重修圆明园,说让两宫太后退休后有个养老的地方。慈禧一看这孩子挺孝顺,修吧。但一开始修上园子,同治就不着家了,天天往外跑,夜不归宿。问他就说去视察圆明园工程了。

渐渐地传来风言风语,说同治微服私访,访遍北京花街柳巷。

奕作为百官之首不能不出面劝谏。他领了几个重臣一起去觐见皇帝。他先从圆明园说起,说咱们财政紧张,拿不出钱来修园子,何况你把工程搞得那么大,标准定得那么高。

唯一让清朝无法释怀的是天朝的威严一败涂地,从万国朝贺的爷变成仰人鼻息的孙子。

同治一听就不乐意了,说:行行行,我不修成吧?别在这烦我了。

奕不肯走,又劝同治别再微服出宫了。

同治不承认,说谁说的?

奕说是谁谁谁。

同治大怒,下旨罢免打他小汇报的大臣,随后又罢免奕和所有阻止他修园子的大臣。一时间,朝廷重臣全被赶走,朝堂为之一空。

慈禧闻讯立即拉着慈安来找同治。你这不胡闹吗?哪有这么做事的?你拒谏不说还打击报复,这不纯粹昏君的干活?你把大臣都开了,朝廷不就瘫痪了吗?

慈禧逼同治收回成命。

受了两宫太后责骂后不久,同治病倒了,并且一病不起,死了。

关于同治死因有两个版本,一是说得天花死的,一是说得花柳病死的。两个病症状相似,在当时都属于九死一生的绝症。皇宫医案上写的是天花。有人说御医诊断同治是得了性病,但不敢往医案上写,怕慈禧以损害皇帝名誉的罪名砍头,所以按天花处理。反正都是绝症,治不了。

对于同治来说,死就死吧,不死也不是一个好皇帝。

同治没有孩子。慈禧和慈安招来王公大臣商量谁来继承皇位。说是商量其实就是告诉他们,姐俩决定让同治的堂弟载湉[tián]继承皇位,兄终弟及。因为载湉才4岁,所以姐俩得以重新垂帘听政。

慈禧明告诉他们,找年长的我们不乐意,不放心把国家交到一个不知根不知底的人的手里。找一个一张白纸一样的孩子,由我们亲自教导,教育好以后再把国家交到他手上。

1875年,一个后来被称作光绪的小皇帝被抱上龙椅。龙椅后面的黄帘重新挂起。慈禧、慈安再次坐上了金銮宝殿。

慈禧吸取同治的教训,从小严格要求光绪,该打打,该骂骂。反正不是自己孩子,打也下得去手,骂也张得开口。小皇帝在慈禧严格、严厉管教下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光绪见慈禧就像耗子见了猫,胆战心惊。这也是慈禧教育的成果。慈禧有意从小给他灌输一种意识,别看你是皇帝,我打也打得,骂也骂得,立也立得,废也废得。你要是不合我意,我轻则打骂。重则废了你。大清帝国我说了算,你不过是我的傀儡而已。即使你将来亲了政,我也照样管得了你。

光绪喜欢跟慈安在一起。慈安温和敦厚,喜欢孩子。光绪跟慈安在一起轻松自在,有母亲的感觉。

不过很可惜,慈安没多久死了。

慈安死得非常突然。因此关于慈安的死也有两个版本,一是说慈安得急病死了,一是说慈禧下毒害死了慈安。

害死慈安的理由是慈安手里有一份先帝遗诏,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可以杀慈禧的密诏。慈安给慈禧看了并且当着她的面烧了,为了显示姐们义气。慈禧一直顾忌慈安就是因为这份遗诏,见慈安烧了,放下心来,扭脸就把慈安毒死了。

这个说法且不说没有正史支持,就是逻辑上也非常牵强。她已经把密诏烧了,危险解除了,你还杀人家干嘛?这不没病找病吗?一旦事发,慈禧即使不偿命也做不稳江山。她冒这风险干嘛?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