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生性随和,与世无争,跟慈禧没有冲突的地方。说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其实都是慈禧一个人说了算。慈安不好弄权也不喜欢政治,完全放手让慈禧干。慈禧几乎独掌大权,得到了她所希望的一切,有什么理由要杀慈安?
有人说是为了给她宠爱的大太监安德海报仇。安德海私自出京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按照清朝法律,太监除非跟着主子或者有特殊公务在身,否则踏出京城半步就要被砍头。丁宝桢请示奕?:安德海私自出京被我逮住了,我是杀还是不杀。奕?不敢做主,请示两宫太后。正好慈禧有病在身没有上朝,慈安一个人垂帘听政。慈安没那么多心眼,回答按祖制办。于是丁宝桢就把安德海杀了。
如果慈禧因此怀恨在心,那么第一个寻仇目标应该是丁宝桢而不是慈安。是丁宝桢惹的祸嘛。慈安充其量就是没有照顾慈禧的面子。但是事实上,丁宝桢在慈禧独裁期间从巡抚升到总督,死后还被追封了许多荣誉称号风光大葬。可见慈禧并没有记仇。
根据史书记载,慈安是得病死的。现在人根据史书对慈安病状的描述,推断可能是脑溢血。
不管怎么说,慈安死了。慈禧从此一个人垂帘听政,独裁朝政。
从1861年到1908年,慈禧实际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
在培育小皇帝的同时,慈禧不得不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应付飘摇帝国的内忧外患。
清朝和列强的蜜月期因为修约起了龌龊而宣告结束。龌龊的起因是个“钱”字。
清朝财政紧张,在百姓身上实在榨不出更多油水,开始打洋人的主意,希望提高关税。但关税定多少是洋人说了算,想提高关税无异于与虎谋皮。恰好老虎想吃更多的肉,希望进一步扩大贸易赚更多的钱。结果与虎谋皮成为可能。双方各取所需谈起皮肉生意。
英国是洋人的领头羊,第一个跟清朝谈判。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英国最终同意关税提高到2.5%,而清朝同意开放更多的口岸和内河,双方签字后各拿回政府确认。
这是清朝在鸦片战争后第一次在没有枪杆子逼着的情况下有商有量签的平等条约。
清廷很痛快地签了字。但是英国方面出了问题。英国商人不愿意提高关税,坚决反对。英国政府只得拒签。
白谈了。
清朝非常恼火。合着洋人只占便宜不吃亏。清政府对洋人的热情和好感开始转淡。
民间对洋人的不满乃至仇恨正在不断升温。国仇家恨倒是其次,因为百姓也不喜欢清政府。洋人和满清战争期间,百姓袖手旁观,好像在看中外合拍的战争片。百姓对洋人的文化侵略更为排斥,厌恶他们大肆传播和自己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思想文化,比如基督教。
基督教管中国人拜祖宗牌位叫崇拜偶像,管求神拜佛叫迷信鬼神,要求百姓谁都不要拜只拜上帝。当年洪秀全砸祖宗牌位砸佛像招来一顿暴揍。但洋人享受特权,百姓不敢揍洋人只能暗恨暗骂。
法国人在天津建了一座教堂。建就建吧,他们把当地的一座道观拆了改建成教堂。这让百姓很是反感。洋人为了显示爱心,建了一个育婴堂收养弃婴。为了鼓励百姓把捡到的弃婴送到育婴堂,他们会给送小孩的人一笔酬金。
有人发现这是一个不错的发财的道儿,就拐人家孩子送去换酬金。教堂周边丢小孩的开始增多。
开始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发现洋人买的墓地里有很多缺胳膊少腿残缺不全血肉模糊的死小孩,有人说那是洋人拿小孩器官配药后的废弃物。人们于是怀疑自己的孩子是被洋人拐走害死了。
其实小孩是因为天津疫病流行大量死亡,被洋人随便埋在墓地,后来又被野狗刨出来啃了。
随着拐卖儿童的罪犯落网,大家知道了自己孩子的下落,果然是被送进洋人的育婴堂。
群情激动的百姓强烈要求地方官查办育婴堂。地方官于是押着罪犯来找洋人对质。百姓也聚集到教堂。
教堂一看来者气势汹汹,立即报告法国天津使馆。使馆的人提着枪赶来鸣枪驱赶百姓,摩擦中打死了一个人。百姓这下被彻底激怒,一哄而上乱拳打死使馆的人。余怒未消的百姓又冲进教堂打死了里面的洋人,一把火把教堂烧了。
和法国人的冲突演变成针对所有洋人的骚乱,天津百姓攻击所有见得到的洋人,砸了所有洋人的教堂。对洋人积累下来的种种不满来了个总爆发。
这下闯下大祸,列强同声抗议,法国军舰开进天津港准备开战。
清政府吓坏了,急忙请和,杀了闹事的百姓,抓了不管事的官员,送上大笔赔偿金,派专人远赴法国道歉。洋人这才息怒。
但是百姓的愤怒更大了,对洋人的仇恨更深了。
这次冲突被叫做“天津教案”,是更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的预演。
在此之前,越南也发生了类似天津的百姓与法国传教士的冲突。法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了越南,逼着越南签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宣布脱离清朝转投法国门下。越南是清朝的附属国。清朝不愿丢了天下共主的架子,拒绝承认法国的条约。但是也仅此而已。清朝还不敢跟法国明火执仗地对着干。